- 基本字义介绍
- 正、恰、只。《詩經•小雅•何人斯》:“胡逝我梁,祇攪我心。”三國•魏•曹丕《煌煌京洛行》:“多言寡誠,祇令事敗。”
- 各地方言集汇
- 粤语:kei4zi2
- 客家话:[客语拼音字汇]zi3[陆丰腔]ki3[宝安腔]ki2
- zi1zi3[海陆丰腔]ki2[客英字典]di3ki2[台湾四县腔]ki2
- 潮州话:di2(tí)ki5(khî)
- 详细解释
〈名〉
- (形声。从示,氏声。本义:地神)
- 同本义 [the god of the earth]
- 祇,地祇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- 天神曰灵,地神曰祇。——《尸子》
- 修礼地祇,谒款天神。——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
- 祷尔于上下神祇。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- 又如:神祇(天神和地神);祇园(祇洹,祇林,祇苑。祇树园。印度佛教圣地之一。后用为佛寺的代称)
- 通“疧”。病患 [disease]
- 坎不盈,祇既平,无咎。——《易·坎》
- 壹者之来,俾我祇也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何人斯》
- 汉字词性变化
〈形〉
- 很大 [greatly]。如:祇悔
- 盛大 [grand]
- 相次我师经此过,好将诚意至疧迎。——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》
- 另见 zhǐ
- 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午集下》《示字部》 ·祇 ·康熙筆画:9 ·部外筆画:4
- 《唐韻》巨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翹移切《正韻》渠宜切,����音岐。同示,地神。《說文》地祇,提出萬物者也。 又安也。《詩·小雅》壹者之來,俾我祇也。《註》壹者之來見我,我則知之,是使我心安也。 又大也。《易·復卦》不遠復無祇悔。《韓康伯云》祇,大也。旣能速復,是無大悔。 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章移切《正韻》旨而切,����音支。適也,但也。《詩·小雅》祇攪我心。 《韻會》孫奕示兒編曰:祇兩音,音岐者,神祇之祇。音支者,訓適是也,如詩亦祇以異。揚子曰:兹苦也,祇其所以爲樂也歟。陸德明司馬溫公����以爲音支。今杜詩韓詩或書作秖,从禾从氏,而俗讀曰質者,非也。《玉篇》秖,竹尸切。《廣韻》秖,丁尼切。皆註曰:穀始熟也。 又通作圻。《左傳·昭十二年》是以獲沒於祇宮。《馬融云》圻內游觀之宮。
- 说文解字
- 《卷一》《示部》 ·祇
- 地祇,提出萬物者也。从示氏聲。巨支切
-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- 地祇提出萬物者也。地祇提三字同在古音第十六部。地本在十七部。而多轉入十六部用。从示。氏聲。巨支切。古音十六部。凡假借必取諸同部。如周易无祇悔。釋文云。祇、辭也。馬同、音之是反。此讀祇爲語辭、適也。五經文字、廣韵作衹者是也。又云。鄭云病也。此讀祇爲疧。與何人斯同也。又云。王肅作禔、時支反。陸云安也。九家本作㩼字、音支。韓伯祁支反、云大也。音讀皆在第十六部。通志堂刻作无祗悔、則誤。○又祇旣平。唐石經作衹。釋文云。京作禔、說文同、音支。又上支反、安也。其讀亦皆在十六部。又云。鄭云當爲坻、小����也。此則改爲第十五部字。古人云當爲者皆是改其形誤之字。云當爲者、以音近之字易之。云讀如者、以同音之字擬之。此云當爲、則鄭謂祇爲字之誤也。○五經文字衣部曰。衹、止移切、適也。廣韵五支曰。衹、章移切、適也。唐石經衹旣平。左傳衹見疏也。詩衹攪我心。詩、論語亦衹以異。字皆从衣。正用張參字㨾。而張參以前顏師古注竇嬰傳曰衹適也、音支。其字从衣。豈師古太宗朝刊定經籍皆用此說歟。宋類篇則衹祇皆云適也。不畫一。韵㑹則从示之祇訓適也。近日經典訓適者皆不从衣。與唐不合。
- English
- the spirit of the earth; (used for U 53EA 只) only, merely, but
2010-2024 900查询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