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字沁的写法
拼音:
qìn
注音:
ㄑㄧㄣˋ
偏旁部首:
部外笔画:
4
总笔画数:
7
五笔86/98:
INY
仓颉:
EP
郑码:
VWZ
电码:
3084
笔顺编号:
4414544
四角号码:
33100
UNICODE:
6C81
区位码:
3963
基本字义介绍
  • 渗入;浸润:~润。~人心脾。
  • 汲水:“义泉虽至近,盗索不敢~”。
  • 头向下垂:~着头。
  • 纳入水中。
  • 各地方言集汇
    • 粤语:sam3
    • 客家话:[客英字典]sim1sim5cim5[宝安腔]sim5sim3
    • cim5[客语拼音字汇]xim3[台湾四县腔]sim3sim5[海陆丰腔]sim3sim5
    • 潮州话:徐音3(深3)又思音2(审),cim3sim2(chhìmsím)[澄海]cing3sing2(chhìngsíng)
    详细解释
    • qìn

    〈名〉

    1. (形声。从水,心声。本义:沁水)
    2. 同本义 [Qin River]
      1. 沁水,出 上党谷远羊头山,东南入河。——《说文》
    3. 即出今山西省沁源县东北绵山东谷,南流至河南省武陟县南入黄河
    4. 县名 [Qin county]。在山西省中部偏南
    汉字词性变化
    • qìn

    〈动〉

    1. 渗入;透出 [ooze;permeate]。如:沁绿(透出绿色);沁溢(渗透漫溢)
    2. 吸水 [seep absorb (water)]
      1. 义泉虽至近,盗索不敢沁。——唐· 韩愈 孟郊《同宿联句》
    《康熙字典》
    • 《巳集上》《水字部》 ·沁 ·康熙筆画:8 ·部外筆画:4
    •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����七鴆切,音鈊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上黨羊頭山。《水經》沁水出上黨沮縣謁戾山,南過穀遠縣,東至滎陽縣北,東入于河。《注》卽洎水。《郡縣釋名》沁河源出沁源縣,有二,一自縣西北綿山東谷南流,一自縣東北馬圈溝南流,俱至交口村合流入黃河。 又州名。《廣韻》本漢穀遠縣,後魏置沁源縣,武德初置州,因沁水以名。《廣輿記》沁源縣屬沁州,沁水縣屬澤州。 又《集韻》所錦切,音㾕。又斯荏切,音襂。又所禁切,音滲。義����同。 又以物探水也。《韓愈詩》義泉雖至近,盜索不敢沁。《註》北人以物探水爲沁。 又思林切,音心。水名。
    说文解字
    • 《卷十一》《水部》 ·沁
    • 水。出上黨羊頭山,東南入河。从水心聲。七鴆切

    •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    • 沁水。出上黨榖遠羊頭山。東南入河。上黨郡榖遠、二志同。今山西沁州沁源縣縣城南故榖遠城、漢縣也。前志榖遠下曰。羊頭山世靡谷。沁水所出。東南至熒陽入河。過郡三。行九百七十里。三郡、上黨河內河南也。水經曰。沁水出上黨涅縣謁戾山。南過榖遠縣東。至熒陽縣北。東入於河。按水經及注皆云至熒陽入河。師古據唐時在懷䩤武陟入河。疑轉寫錯誤。非也。古水道與唐時不同耳。山海經水經舉涅謁戾山、班許舉榖遠羊頭山者、羊頭卽謁戾也。戴先生曰。山在今武鄉縣西百二十里。西北接祁縣平遙縣。西南接沁源縣。一名麓臺山。迆邐而西爲綿山。其北爲介休縣。西爲靈石縣。皆謁戾山也。今沁水出沁州沁源縣西北百里之綿山東谷。西南流經平陽府岳陽縣東。又折而東南經澤州府沁水縣東。又南經陽城縣東而入河南懷慶府畍。歷濟源縣東北。又南經府城北。又東南經武陟縣東、修武縣西而入於河。與唐時入河處同。从水。心聲。七鴆切。七部。經典釋文引郭樸三蒼解詁曰。音狗吣之吣。吣今譌作沁。
    English
    soak into, seep in, percolate

    2010-2024 900查询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