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字兀的写法
拼音:
注音:
ㄨˋ
偏旁部首:
部外笔画:
1
总笔画数:
3
五笔86/98:
GQV
仓颉:
MU
郑码:
GR
电码:
0335
笔顺编号:
135
四角号码:
10212
UNICODE:
5140
区位码:
5603
基本字义介绍
  • 高而上平,形容秃山,泛指秃:~鹫。“蜀山~,阿房出。”
  • 高高地突起:~然(a.高高突起的样子;b.突然;c.昏沉无知的样子)。突~。
  •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:~那。~的(dì)(a.这,这个;b.怎么,怎的;c.突然)。
  • 英汉互译
    stand upright
    各地方言集汇
    • 粤语:ngat6
    • 客家话:[梅县腔]ngut7[海陆丰腔]ngut7[客语拼音字汇]ngud5[宝安腔]ngut7[客英字典]ngut7[台湾四县腔]ngut7
    • 潮州话:温4,ug4(uk旧时又音ngurt)
    详细解释
    1. ——“兀秃” wūtu:同“乌涂” wūtu。
    2. 另见 wù
    汉字词性变化

    〈动〉动摇,摇晃 [shake]

      1. 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。——《后汉书》

    〈副〉

    1. 还;仍然;到目前依旧 [still]。如:兀子(仍然;还);兀自(兀子。还,仍然)
    2. 笔挺地 [upright]。如:兀坐(端坐)

    〈代〉

    1. 这,那 [this;that]。如:兀是谁(那是谁;这是哪一位);兀底(这;这个);兀得(这个;这)
    2. [名]∶姓
    3. 另见 wū
    《康熙字典》
    • 《子集下》《儿字部》 ·兀 ·康熙筆画:3 ·部外筆画:1
    •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����五忽切,音杌。《說文》兀,高而上平也。从一在人上。又刖足曰兀。《莊子·德充符》魯有兀者叔山無趾,踵見仲尼。仲尼曰:無趾,兀者也。又《柳宗元·晉問篇》乗水潦之波,以入於河而流焉,盪突硉兀。《註》危石也。又兀兀,不動貌。《韓愈·進學解》常兀兀以窮年。又《正韻》臬兀,不安也。亦作卼。《易·困卦》于臲卼。又姓。《韻會》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。又《韻會》或作掘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掘若槁木。
    说文解字
    • 《卷八》《儿部》 ·兀
    • 高而上平也。从一在人上。讀若敻。茂陵有兀桑里。五忽切

    •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    • 高而上平也。从一在儿上。儿各本作人今正。一在儿上。高而平之意也。凡从兀聲之字多取孤高之意。讀若敻。敻今韵在四十四諍。古音在元寒部。今韵十月者、元之入也。兀音同月。是以跀亦作����。其平聲讀如涓。在十四部。今音五忽切。茂陵有兀桑里。地理志右扶風有茂陵縣。郡國志同。許多言鄉言亭。此言里者、葢周秦舊名。
    English
    to cut off the feet

    2010-2024 900查询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