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字濡的写法
拼音:
注音:
ㄖㄨˊ
偏旁部首:
部外笔画:
14
总笔画数:
17
五笔86/98:
IFDJ
仓颉:
EMBB
郑码:
VFGL
电码:
3446
笔顺编号:
44114524444132522
四角号码:
31127
UNICODE:
6FE1
区位码:
6906
基本字义介绍
  • 沾湿,润泽:~笔。~湿。~染。耳~目染。相~以沫(沫,唾沫,喻同处困境,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)。
  • 停留,迟滞:~滞。
  • 含忍:~忍。
  • 英汉互译
    immerse, moisten
    各地方言集汇
    • 粤语:jyu4nyun5
    • 客家话:[海陆丰腔]si1ri2[宝安腔]ji2[台湾四县腔]si1ji2[梅县腔]si1[客语拼音字汇]yi2yi2[客英字典]si1
    • 潮州话:而污5(如)思污1(须),ru5(zû)su1
    详细解释

    〈名〉

    1. 古水名 [Ru River]
      1. 濡,濡水,出 涿郡故安,东入 涞。——《说文》
    2. 在河北省
    3. 尿 [urine]
      1. 病方今客肾濡,此所谓“肾痹”也。——《史记》
    4. 通“儒”。儒士,学者[scholar]
      1. 海内称之曰濡术之宗。——《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》
      2. 少以濡术。——《尉卫卿衡方碑》
    5. 假借为“堧”。空地[riparian land]
      1. 自以城池道濡麦。——《鲁相史晨飨孔庙后碑》
    汉字词性变化

    〈动〉

    1. 沾湿 [immerse;soak;ret;dip]
      1. 不濡其翼。——《诗·曹风·候人》
      2. 春雨露既濡。——《礼记·祭义》
      3. 濡濯弃于坎。——《礼记·丧大记》
      4. 今客贤濡。——《史记·扁仓传》
    2. 又如:濡墨挥毫(用毛笔蘸墨写字或作画);濡笔(沾墨于笔);濡栉(沾湿梳篦);濡染(沾染);濡缕(沾湿一缕);濡褐(沾湿马衣);濡溺(沉浸,沉溺);濡濡(湿润;沉湎);濡渥(湿润);濡浃(沾润);濡沫(用唾沫来湿润);濡沃(滋润);濡如(雨露润滋);濡化(滋润化育);濡泽(沾、润)
    3. 迟缓;滞留 [tarry]
      1. 是何濡滞也。——《孟子》
    4. 又如:濡迟(迟滞;缓慢);濡需(苟安一时);濡迹(滞留)

    〈形〉

    1. 湿的 [wet]
      1. 人涂其体、被濡衣而走火者,左三千人,右三千人。——《韩非子》
    2. 缓慢的 [slow]
      1. 云精无永滞,水碧岂惭濡?——南朝 梁· 江淹《郊外望秋答殷博士》
    3. 通“软”。柔顺 [soft;tame]
      1. 羔裘如濡。——《诗·郑风·羔裘》
      2. 以濡弱谦下为表。——《庄子·天下》
    4. 又如:濡忍(柔顺,容忍);濡弱(柔弱)
    《康熙字典》
    • 《巳集上》《水字部》 ·濡 ·康熙筆画:18 ·部外筆画:14
    • 《唐韻》人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汝朱切,����音儒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涿郡故安,東入漆洓。《廣輿記》濡水,出易州窮獨山。一名聖女水。 又水出蒼梧。《水經注》水出永豐縣西北濡山。 又漬也。《詩·邶風》濟盈不濡軌。 又滯也。《孟子》是何濡滯也。 又鮮澤也。《詩·小雅》六轡如濡。 又溺也。《史記·倉公傳》不亟治病,必入濡腎。 又溼也。《禮·曲禮》濡肉齒決。 又含忍曰濡。《史記·聶政傳》無濡忍之心。《註》濡,潤也。人性溼潤,則能含忍。 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����人之切,音而。水名。《左傳·昭七年》公與齊侯燕人盟于濡上。《註》濡水,出高陽縣,東北至河閒鄚縣,入易水。 又與胹通。《禮·內則》濡豚,濡雞。《註》濡,謂亨之以汁和也。 又《集韻》詢趨切,音須。義同。 又人余切,音如。安也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有濡需者。《註》濡需,謂偷安須臾之頃。 又《唐韻》乃官切《集韻》奴官切,����音渜。水名,在遼西。《水經注》濡水,出禦夷鎭東南。 又《集韻》而由切,音柔。柔忍也。或作����。 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����乳兗切,音耎。與輭軟同。柔也。通作耎。 又《集韻》儒遇切,音孺。亦沾溼也。 又奴亂切,與渜同。沐浴餘潘也。 又奴臥切,懦去聲。水貌。
    说文解字
    • 《卷十一》《水部》 ·濡
    • 水。出涿郡故安,東入漆涑。从水需聲。人朱切

    •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    • 濡水。出涿郡故安。東入淶。淶各本作漆涑二字。今正。戴先生曰。易水篇注云。許愼曰。濡水入淶。淶卽巨馬之異名。與巨馬河注巨馬河卽淶水也正合。今水經注淶譌深。說文淶譌漆涑二字。皆字之誤耳。涿郡故安、二志同。今直隷易州州東南有故安故城是。戰國時燕與趙易土。燕以武陽與趙。卽此也。前志故安下曰。閻鄉、易水所出。東至范陽入濡。并州寖。濡水亦至范陽入淶。今本漢志脫濡字。師古謬爲之注。非也。水經注易水篇曰。易水、逕范陽縣故城南。又東與濡水合。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。東流與源泉水合。又東南流逕樊於、期館西、荆軻館北。又東逕武陽城西北。又東逕紫池堡。又東得白楊水口。又東合檀水。又東南流於容城縣西北、大利亭東南合易水。而注巨馬水也。故地理志曰。易水至范陽入濡。又曰。濡水合渠。許愼曰。濡水合淶。淶渠二號、卽巨馬之異名。按酈引濡水入渠、卽濡水亦至范陽入淶之句也。今本作淶。酈本作渠。今勝酈本。酈有濡字、則又酈本勝今。凡書之當參伍以求其是者如此。濡水今在易州北。卽北易水也。東南入保定府定興縣界爲沙河。一曰東南流入容城縣境。从水。需聲。人朱切。五部。按左傳昭七年。盟於濡上。釋文云。說文女于反。是音隱舊說。此水����不作乃官反也。師古注漢書於故安下云濡乃官反。殊誤。漁陽郡白檀下。濡水出北蠻夷中。遼西郡肥如下。玄水東入濡水。濡水南入海陽。此則酈注濡水篇所謂濡難聲相近、今謂之濼河者音乃官反是矣。其字葢本作渜。譌而爲濡。○今字以濡爲霑濡。經典皆然。
    English
    immerse, moisten; wet, damp

    2010-2025 900查询 版权所有